大家好!苏州独墅湖学校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苏州独墅湖学校初中部,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
上海华略智库聚焦“独墅湖畔”
从智库视角来看一看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
《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蝶变
重估“苏州创新”的价值》
在苏州,有一个对标美国硅谷的“世界名校集聚区”。这里高校林立、人才荟萃、企业遍布,是创新创业的“福地”和“沃土”,这里就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年来,科教创新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成为助推苏州从千年古都蝶变为创新名城的中流砥柱。独墅湖究竟有何魔力?未来,它又将会绽放怎样的绚烂光彩?一起来看!
美国硅谷,似乎是中国创新绕不过的名词,这里有全球最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产业创新生态,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全球名校与企业之间高效合作、互相滋养,中小型科技企业群落生生不息,并孕育出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朗讯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创新、创业、创富沃土,一直是各国竞相学习借鉴的全球第一高科技聚集区。
本世纪初起,对标美国硅谷,打造“中国硅谷”,构筑“顶尖高校 顶尖企业 顶尖人才”的高端创新生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以及排名前列的国家高科技园区不约而同的“心结”,国内各种“x谷”层出不穷。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自此,各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集聚融合,打造一流产业创新高地的雄心再次点燃。
但若论除了国内公认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在过去20年里,还有哪一个城市功能区在效仿美国硅谷,打造创新生态、创业氛围、创富效果方面较为出色,我觉得可能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园”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独墅湖只是姑苏城外一片清秀隽丽、洁净透亮的静谧湖泊,殊不知在这片面积约11.52平方公里的小小水域,坐落着一个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宝藏式科教创新区,成为20年来苏州唯一从0到100成长起来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教创新高地,成为苏州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中流砥柱。
初见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站在独墅湖畔的慧湖大厦15层,可以透过月亮湾远眺绿波荡漾、楼宇密布、高校林立,感受春夏之交的繁花绿叶。但当我被告知这里20年前是一片乡村水塘时,我就知道,这里一定有一群志向高远的“长期主义者”怀着共同的渴望和愿景,一起默默地做“时间的朋友”,用专注书写奇迹,将愿景变成现实。
动迁前的独墅湖与当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数字往往更有说服力,先看2个权威榜单:
今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苏州入选的独角兽企业较去年实现翻番,达到10家,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而在这10家企业中,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占一半,其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又占园区60%,3家企业入选。
这3家企业分别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完整mrna药物产业链的研发企业——艾博生物,拥有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公司——思必驰,为全球研发型品牌客户服务的科技创新情报saas服务商——智慧芽。
今年4月,科技部主办的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落下帷幕。经过半年多角逐,有74个项目从28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授予大赛最高奖——总决赛优胜奖,其中江苏占16席,获奖总数居全国首位。
而在这16个优胜者中,10个来自苏州,其中园区10有其8,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则8有其7。真有种“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不如我家乡。吾乡才子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的感觉。
独角兽企业,是指发展速度快、稀有且深受投资者追求的未上市企业,基本标准是创业10年以内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颠覆性技术,是通过新的科学原理衍生出的新技术,体现一种革命性变化,包括可改变游戏规则、开辟新发展模式、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等。
在科技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的当下,生长于独墅湖畔的这3个独角兽企业和7家拥有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假以时日,谁说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况且,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还有:
①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 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 60位院士在内的2500名领军人才 6500名教职工 80000名在校大学生;
②5000多家科创企业 38家上市企业(占园区60%) 100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占园区40%以上);
③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苏州实验室等国家级高端创新..。
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17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这58平方公里面积真不算大,但高教资源之丰、研发机构之密、高科技企业之多、人才数量之繁是极少有的,说它是“全国中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度最高、获批教育部国际化合作项目最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前沿、产学研融合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确实当之无愧。
苏州工业园区四大功能区示意图
所以,20年来,这里的奋斗者们到底做对了什么,才在昔日的芦苇荡中托起如今高校、院所、企业、人才等创新要素放量汇聚的高能级产业创新高地?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以智库观察者之名访问独墅湖,参观高校、院所、园区、展馆和众创空间(孵化器),请教企业家、老师、在读学生,获得了一些与以往来园区不一样的认识。
高教奇迹:
源于破解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矛盾
20世纪初,苏州(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依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外商涌入。然而,与“外资热”“制造热”形成反差的是,“高教冷”“人才少”问题凸显。随着园区快速崛起,中新合作双方意识到,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规划11平方公里土地来建设苏州研究生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前身),吸引市外高校资源入驻,开启为城市发展、产业导入“定制”人才的本土化培养之路。
当时,为最大程度吸引知名高校来苏,苏州研究生城一改传统的由大学自主建设大学城的方式,创新性推出“交钥匙工程”,由园区出钱、出地、出力建设教室、宿舍、食堂等校园基础设施,高校只需“拎包入住”。
然而,做高等教育,学校的品牌能级和分布密度很重要。如果高校不够重磅,那就像“蜻蜓点水”激不起大波大澜;如果高校不够密集,那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助力作用又有限。所以一开始,园区就立足长远,明确要构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高校集群生态。
从2002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陆续在独墅湖畔设立校区和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也纷至沓来。
值得一提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是教育部最早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首次在海外设立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
加上全国首个专业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首个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等一批批“第一”“首个”“唯一”的创举,极大提高了独墅湖的声誉和形象。
独墅湖一出道即站在c位,不仅在于其“取法其上”,只招名校名院名所,更在于园区一以贯之的精准、周到的服务。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副局长沈浈真回忆:
我们之所以能够引入一批批知名高校,一方面是“一校一策”的精准引导,针对各类高校不同特色,结合地区发展优势,为每一所学校制定“专属方案”;另一方面是环境与理念的突破创新,高校只管来,其他我们都负责。如最早落户的中科大,校园没有围墙,都按照设施共享、校园开放的原则来实施,师生往来、各校之间的沟通顺畅、便捷,这是我们独有的。(来自2022年10月,澎湃《非凡十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2005年,为满足区域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研究生城扩容升级为高等教育区,一方面利用政策引导与后勤优势不断扩充高层次人才规模,另一方面完善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学历层次,吸引集聚不同层级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从中高职到博士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梯队式的人才供给模式。沈浈真介绍:
高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技能人才,因此,致力于高层次人才综合培养的苏大独墅湖校区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专攻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2005-2008年相继成立,更好地满足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正因为园区招引名校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苏州和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即注重为我所用,针对不同高校特色制定“专属方案”。所以,目前落户高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的匹配度很高,而这里的毕业生留苏率高达40%以上。
时间回到加入世贸之后的2006年,5年的全球贸易大合作大发展,让我们感受到,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在全球化分工中,因创新能力不强而处于产业链中低端。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园区也开始布局自主创新战略,在独墅湖,“创新”二字愈发被看重。
2008年,高等教育区升级为科教创新区,旨在借鉴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经验,以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中心,推动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加快产出和高效转化。这也意味着独墅湖开始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向“以人才孵化产业”转变。
据说,当时园区提出“科技创新学硅谷”的奋斗目标,力争打响“西有硅谷、东有慧湖”品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蒋卫明曾说:
我们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模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决定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技与教育结合,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在苏州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东方慧湖”。利用高校的“技术外溢”,园区站上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2017年5月,新华日报《独墅湖畔崛起“世界名校区”》)
十年之后的2012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初步探索出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以协同创新为方向、以产业培育为目的的发展新路。
同年12月,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迄今,其依然是全国唯一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种类最全”与“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体系最完整”两大特色的区域。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聚集的33所高校
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一种奇观,也是一个高地,无数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者遍布在崭新的教学楼、科研楼、商务楼及各产业园中,长期奋斗、默默耕耘。
漫步独墅湖畔,不由地感觉这是“园区经验”“园区速度”的另一面,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人才高地:
共生机制下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托举
实际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很早就志在重塑产学研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加快研发创新、促进成果产业化。在《苏州工业园区优化内部管理体制方案》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科教协同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其要发挥域内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加快产业化进程。
我回国就是为了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研究所要求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我到了苏州,之后成立纳维,也是为了响应地方产业创新发展。(2022年10月元禾控股“元禾汇”公众号原创《纳维科技徐科:中国氮化镓半导体产业“拓荒者”》)
徐科还在2012年荣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青年科学家奖,现在是“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以及他创办的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我们根据大事记回顾独墅湖纳米技术研发机构群落户发展的历程:
2006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破土动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在独墅湖畔成立;2010年,苏州大学纳米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学院成立;2011年,苏州纳米城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2016年,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启动;2020年,姑苏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布局材料学科;2021年,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2022年,苏州实验室挂牌成立……
2013年,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由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及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共同组建的新型协同创新体应运而生,并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机制,后入选首批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和首批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在协同创新中心带动下,园区纳米技术领域的教育、科研、人才等力量全面集结、互相赋能,大幅面微纳制造、纳米光电器件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被陆续攻破,园区也先后获批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成为我国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不止纳米产业,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织缠绕、协同融合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在独墅湖畔蓬勃生长。
而当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创新机制带动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资本的力量就在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起到关键作用。
为系紧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创新主体的联结纽带,科教创新区聚焦“成果转化”大做文章——通过营造投融资生态圈、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强化政策支持等方式,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从0到n”)全过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以坐落在独墅湖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为例。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与中新创投(后更名为元禾控股)共同成长;2013年,biobay作为基石lp(有限合伙人)发起成立元生创投,并通过做lp的方式,集结礼来亚洲、美敦力、红杉中国基金等众多知名风投机构。同时,biobay大规模引建中试..、产业化基地、cro/cdmo服务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构建起高效活跃的成果转化生态圈。
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这里重点提一下中国创新药行业拓荒者之一——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博士于2011年背着双肩包从上海来苏州参加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答辩会,当时只有新药研究成果,没有团队、资金、设备、商业计划书,但园区毅然给予其全力支持。
2012年,信达生物入驻biobay后,很快就拿到礼来亚洲基金领投、富达跟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并在biobay公共实验..助力下,成功孵化出第一条药物管线——ibi-301,一举奠定其成为国内最好、国际一流高端生物药制药公司的发展基石,成为国内首批由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成长为生物制药企业(biopharma)的创新药龙头企业。
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2008年建校伊始就提出“为产业办教育”口号,服务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在科教创新区支持下,学院通过与园区数十家生物医药企业共建生物医药专业群的教学指导..,修订符合园区生物医药生产、研发等关键岗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企业技术高管、骨干为对象的百人兼.教师库,将产业发展中最新实践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对口率。
图: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创办至今,服务外包学院已与468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中70%为园区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26家。调研中,一服务外包学院老师骄傲地说:“我们的学生非常优秀,很受企业欢迎,毕业后大多都留在苏州、留在园区。”
20年来,科教创新区在机制体制上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在一季度召开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示范发展推进会暨“慧聚独墅湖”品牌发布会上,科教创新区创新推出“1 n”高效能协同创新体系:
“1”是围绕园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集群,以园区产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创中心等为主体,设立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盟,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模式。
“n”则通过推出事业合伙人、“产业大学”、产学研融合“中继站”等“n”个具体举措,围绕特定产业链创新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创新知识充分共享、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推动创新要素在产学研用各端相互赋能、协同发力。
经历过独墅湖20年来从0到100的创业史,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很清楚,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要耗费大量力气,但当飞轮的速度到达某一临界点,其重量和冲力将推动自身永久转动。所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莉对此有充分自信,她说:
通过1 n模式,举科教创新区之力建立包括职能部门、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创中心、龙头企业等在内的创新联盟,定能以高效能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独墅湖产业创新集群腾飞。
独墅湖畔的办公楼群
产业创新:
寻找支撑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模式
不管叫“世界名校区”,还是叫“东方慧湖”,根本目的是服务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20年来,科教创新区围绕产业推动创新要素集聚,让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这里完美融合、形成闭环,生动演绎了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华丽蝶变,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策源地。
2022年,科教创新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3.4%,相较2018年实现翻番,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正全面转变为发展增势和胜势。未来,随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持续增加、规模扩大,教育科研水平将不断提升,而这些大院大所也将进一步承担夯实创新基座、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说:“要让科研院所、高校和我们的产业更加融合,更加无缝对接。我们将全力支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强团队建设,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这里再介绍一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国字头”的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在星湖街218号,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即biobay一期(目前共六期均在使用,七期已在建)。在被称为“金钟罩”的“生命立方”的羽盖下,620家生物医药企业竞相生长,2022年以biobay为核心的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被国家工信部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里的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产业正剑指全球一流。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金鸡湖大道99号,是全球最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苏州纳米新材料创新集群核心区——苏州纳米城。中科苏州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机构坐落于此,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全球最大)毗邻而建,形成从“零基础”变成“千亿级”的纳米技术产业创新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行列。
苏州纳米城
金鸡湖大道北侧、吴淞江南侧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了科大讯飞、树根互联、知行科技等行业知名企业,中科院旗下多家科研院所,微软和华为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和孵化服务机构。它们正围绕以工业软件、智能网联、集成电路设计、生物计算以及大数据产业,构建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的“热带雨林”。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三处产业地标,三个梦想奇迹,构筑独墅湖畔的产业新赛道、创新热力图。20年来5000家科创企业在这里聚合共生,引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区两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矗立独墅湖、服务园区、滋养苏州。
这是科教创新区20年来攒下的厚实家底,也是独墅湖畔莘莘学子愿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阳逐梦的珍贵理由,更是“东方慧湖”助力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最坚实的基础。
20年的创新路很长,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也很长。如果要向大家总结推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经验,可以凝练为三条:
1.长期主义 专业精神。园区选择将独墅湖打造成“类硅谷”的高能级创新区,20年来引入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 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足见苏州和园区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之大,这是一种战略魄力、一种价值选择,非长期主义者不能为,不但要舍得投入、耐得住寂寞,还要有在试错中再迭代、再出发的勇气。
但做科研和产业仅有“长期主义”不够,必须加一个“专业精神”。比如,从苏州纳米所到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再到纳米企业,是“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过程,要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再实现从1到10的工程化验证,最后由企业实现从10到n的产业化。这当中必须有顶尖科学家及人才团队 顶尖实验室和科学设施设备 一流的创新企业来支撑,这叫专业。
2.选对赛道 极致服务。苏州早在2006年就意识到跨国公司制造业基地不可持续,但并没有与北上广深开展同质化竞争,而是选择生物医药孵化和纳米技术应用这两个极少有城市敢踏足的新赛道细分领域,虽不如一线城市引进顶级药企入驻具有震撼力,但也避免与之正面“硬刚”,在十数年坚持“产业园区 创新孵化器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的产服理念下,引来大量创新人才和初创企业集聚。
当然,能否引得凤凰来,不取决于你想要什么,而取决于你筑什么样的巢。这里苏州工业园区和独墅湖的“金字招牌”——亲商服务起到关键作用。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践行亲商服务理念,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苏式服务”体系,让各类企业和各路人才流连忘返。
月亮湾路10号的慧湖大厦
如今,苏州提出的“你只需要一个背包,你只管奋勇向前,其它包在苏州身上!”“365天都是企业家日”“24小时都有店小二”极具感召力,“独墅一帜”的企业服务品牌也为人称道。我一直说跟苏州政府客户接触最大的感受,是人家“甲方角色、乙方心态”,而这种处处展现的“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的亲商理念,确实给扎根这里的企业带来很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成为各地争相学习模仿的榜样。
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必然会是一个门庭若市的地方。
3.开放创新 为我所用。不管是借鉴新加坡经验,还是借鉴美国硅谷、128高速公路模式,核心是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并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就是共生生态下的开放创新。举两个独墅湖独有的例子:
一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里,每一个大学校园都没有围墙,所有公共服务都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来提供,师生往来、各校之间的沟通顺畅便捷,相似专业背景的人才集聚于此,高效地拓宽人脉、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成为常态。
二是企业家兼.教授与访问工程师机制。这是协同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互动模式。一方面,鼓励企业专业人才带着最新技术到高校授课,帮助学生了解课外的实践知识与市场诉求。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提升自我、拓宽视野、积累经验。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契合度。而当“开放创新”成为现实,“为我所用”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在没有围墙、不设边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生态中,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再二十年:
独墅湖为“中国式创新”贡献什么
月亮湾办公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所在地
1.更高远的立意。不论是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临港科技城,还是深圳南山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打造的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高地、世界级融合创新策源地,参与全球尖端人才争夺的魄力和投入非常大,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和各类创新载体的融合创新体系。
独墅湖未来需要更高的功能和定位,落子更多大国重器,集聚更具辐射性的大科学设施和更具号召力的战略级科学人才,才能代表国家力量走出去参与全球科技竞合。
2.更响亮的品牌。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西丽湖论坛名声在外,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重要盛会,常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两院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议开放融合发展趋势,共享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对于独墅湖来说,早前冷泉港亚洲会议的引进极具战略眼光,2009年落户至今有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300多位各国院士、6500名青年科学家“慧聚”独墅湖,直接或间接牵引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来苏创新创业。
但未来独墅湖需要培育一个更具国际化、综合性的知名创新论坛品牌,使之成为具有发布原创成果、展示前沿技术、链接全球资源的重大创新..,提升高校、企业、人才与世界对话的水平。“湖畔论坛”什么时候能走向全国全球?我们拭目以待。
3.更多元的开放。人才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而这37%外籍人士中,中国人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占三分之一。可见其自由、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是难以匹敌的,故而能吸引全球各国一流人才,进而孵化和涵养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群,并助其长成世界级科技企业品牌。目前独墅湖的领军人才多为国内培养的本土人才或学成归国的留学人才,人才来源的多元性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以更包容的文化、更高端的..、更开放的机制吸引全球华裔和外籍人才扎根独墅湖,打造成全球开放创新高地,成为全球新理念、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的创新策源地,做“国际独墅湖”,而不是“中国硅谷”,可能是独墅湖替全国其他创新区、科技城、科教城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难,但要有人来担当和突破,能否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万邦学子来朝”,这是中国成为全球创新高地的关键一战。
20年间,一条仁爱路见证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崛起。约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毗邻而居,形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校走廊”。
“名校走廊”仁爱路
点缀周边的企业创新总部、高端研发中心、先进产业园区与高校协同互动,让人读懂独墅湖畔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交织缠绕、协同融合的别样发展之路。
如果说,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在90年代以来的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全面快速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以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跨国资本和制造企业的典型——本质上遵循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规律,这种“发展模式借鉴”所需时间成本相对较低。
那么,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定位,就是作为苏州开放创新发展的探路者而存在的,是苏州和园区探索协同创新、内生增长、产业转型的“头号选手”。这个选手必须回答苏州如何对标全球顶流创新区,在全球科技创新竞合中立起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中国潮、国际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从“导入成熟产业”为主走向“培育新兴产业”的内生融合发展之路。
未来20年,独墅湖模式必然会也必须能为苏州工业园区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添附更多创新力量,助力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这可能就是独墅湖之于苏州创新的核心意义。
到时候,希望我们不再“言必称硅谷”,而是骄傲于自主创新活跃、协同创新高效、共生生态繁荣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西丽湖,或许,再加一个苏州独墅湖,当然也可能有更多后来者争先闪耀,形成群星璀璨的创新策源高地,多点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
拟稿:李南
审核:杜轶一
审签:单小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