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分数线,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11月13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举办“我与大师面对面”活动。
袁道先院士作分享。西南大学供图
活动中,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教授梁鹤年,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许崇育,与100余位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科研故事,共话科学理想。
参会师生认真聆听。西南大学供图
袁道先院士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数十年来躬耕在科研一线,致力于解决我国岩溶地区的各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岩溶形态组合理论和岩溶动力学理论,不仅使我国岩溶研究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也推动了全球岩溶研究的发展。活动中,他向青年学子提出了19个与岩溶相关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科学研究接续发展指明方向。
袁道先在交流中勉励青年地理学子,要永远保持好奇心,抓住一切机会观察世界、发现问题,培养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梁鹤年教授作分享。西南大学供图
梁鹤年教授以自己的成长和科研经历为例,勉励年轻人应择善固执、从一而终,尽早树立远大的科研抱负,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大业紧密结合,做到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他还谈到,青年学子应培养国际视野,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许崇育院士作分享。西南大学供图
许崇育院士回忆了自己的求学奋斗故事,他谈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无论身处哪里,我们都应牢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传承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本色,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将对科学的热爱、对祖国的挚爱,化作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不竭动力。
三位科学家还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及传播价值、地理学术研究的经典与前沿领域、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等方面与现场同学进行了探讨。与科学家前辈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不再抽象模糊,逐渐变成一颗颗种子扎根在年轻人的心中。
“从北方草场到西南边陲,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袁院士用步履踏过山川大地的无垠坦荡,见证了中国岩溶事业的发展。”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闫安感慨道,“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老一辈科学家的纯粹与赤诚令人感动。”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戴依轩表示:“听完三位科学家的故事,在见证前辈风采的同时,我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我将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努力做科学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潜心研究、追求真理的品格,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据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杨庆媛介绍,学院的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们将以此为依托,继续致力于地理科学传播,提升科学素养,持续开展地理经典阅读、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等系列活动,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南大学供稿)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