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中山大学眼科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山大学眼科医生排名,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 赵萌萌)韩奕(化名)最近发现两岁的儿子眨眼比以往频繁,担心自己和丈夫600多度的近视会给孩子的眼健康“埋雷”。朋友推荐了一位“手机医生”,只要让0到4岁的小朋友看一段3分钟的动画视频,就能检测16种常见致盲眼病。这位“手机医生”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历时八年研发出的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相关成果于1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
“我们团队采集了3652名婴幼儿的注视习惯和行为模式视频大数据,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筛查系统,实现了对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青光眼等16种婴幼儿常见致盲眼病引起视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平均筛查准确率超85%。”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来医院看病的孩子很多是中晚期,让人痛心
这些年,林浩添在自己的诊室里经历了太多家庭的眼泪,目睹了太多父母对孩子愧疚的眼神。有位母亲在听到诊断结果后,坐在原地一动不动,盯着桌面发呆。丈夫把她扶起时,她的脚步还有些踉跄。“那种感觉让人痛心,我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如何让这些小孩子的眼病能够早点被发现,而不要说来到医院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帮助他们了。”
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全国5000万0至4岁婴幼儿中,眼病发病率达9.11%。早筛早诊是治疗的关键,但林浩添发现婴幼儿眼病的筛查存在着一个“语言困境”。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不能说,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不会说,还有的孩子不想说。“等父母意识到孩子的眼睛出现问题时,很多情况下已经是中晚期了,要知道眼睛的功能性损伤是不可逆的。”
靠人力去一家一户做筛查?不现实。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降低家庭的筛查成本?“当时团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选择手机作为技术承载媒介。”林浩添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传统的眼病筛查一定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部分技术的“使用壁垒”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个人技术素养的提升,非专业的人也能有机会去做一些以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当科研人员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落地成每个人可简便使用的医疗工具,就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可及性,让大家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为项目提供算力支撑
陈文贲是林浩添团队的博士后,也是这套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及当年研发时的场景,陈文贲的语气里有几分激动:“整个项目历时八年,前四年是理论论证,后四年是技术落地。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新技术既有我们对患者医疗条件改善的希望,每一串代码、每一个深夜里也有我们的青春。”
“我们通过分析积累的婴幼儿注视行为大数据发现,有视功能损伤的宝宝,他们的头部位置、眼部神态,包括一些特异的手部动作都和健康的宝宝不一样。我们收集数据后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异常行为进行量化,构建一套智能算法模型。”陈文贲回忆,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很辛苦,上午要在诊室问诊,下午要大包小包带着去采集数据,晚上回来又要整理数据思考模型结构。
数据有了,如何处理?团队采集的都是动态的视频图像而非静态的图片,模型的网络架构较深,采用串联加并联的模型设计,参数也很多。整个项目对算力的要求极为庞大,如果用普通的云服务器会严重拖慢进度。
算力的问题还未解决,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就来了。“我们的项目涉及的是医疗数据,有宝宝的面部图像,一旦泄露就会有安全风险。说实话,当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头大了。”陈文贲说,“后来经林老师指导,国家超算中心广州分中心是由中山大学托管,国家队既有实力又安全可靠,可算是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模型建构完成后,初始的测试的效果却并不好。陈文贲坦言,当时是基于医院场景做的模型研发,在居家或者是更复杂的场景下应用会出现“失灵”。“我们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技术和操作流程很熟悉,采集的数据准确度高。在家庭或者其他场景,家里的长辈在做测试时并未对宝宝的行为过多干预,拍摄的角度、宝宝的哭闹都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又经过一年的调试,我们终于成功了!”
“毕业”后要努力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得知有人称呼团队研发的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为“手机医生”后,林浩添笑着说:“这位‘求学’八年的眼科‘手机医生’现阶段确实‘本科’毕业了,但是后续也得继续‘读研、读博’,人工智能有一个从研发到应用,又在应用中反馈到研发的改进过程。”
林浩添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在眼科治疗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临床应用转化的阶段,人们应该慢慢培养一种与人工智能相处的意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汽车刚诞生时跑得比马车慢,最高时速只有15公里/小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发明它。等汽车进步到速度超越马车时,人们又担心安全隐患,在这个阶段与汽车相关的管理规范开始出现。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也发展到了汽车应用的第二阶段,行业需要通过沟通协商,斟酌出一套规则,形成应用共识。”
“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但又不仅仅是科学,需要考量人的问题。这是一门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路口的学问。我们国家对于健康的需求很大,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需要一种技术上的新解法作为已有医疗手段的补充。每一个时代都有专门的技术来辅助人类生活得更好、更健康。这位‘手机医生’只有不断进行深度学习、迭代升级,才能守护好孩子的眼睛。”
在等待检测结果的空档,韩奕问丈夫万一儿子的眼睛真有问题该怎么办。“儿子今年两岁,属于早发现早治疗的范围,真有问题也还来得及。”当看到结果正常的那一刻,夫妻二人长舒一口气。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